如何做微信病毒营销

看过手机的“粉丝”营销之后,你是不是开始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些门道?不过,在积累“粉丝”之前,你要想到你用什么来吸引“粉丝”。你未必有雷军那样的专业度,你也未必有罗永浩那样的情感拿捏,所以你想做出点成绩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传播的信息,你的微信之所以没有什么影响力,你的文章之所以一直改来改去,最终得出的答案和疑问也只有一条——你的微信为什么没像病毒一样传播?

你的微信为什么没像病毒一样传播

看过手机的“粉丝”营销之后,你是不是开始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些门道?不过,在积累“粉丝”之前,你要想到你用什么来吸引“粉丝”。你未必有雷军那样的专业度,你也未必有罗永浩那样的情感拿捏,所以你想做出点成绩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传播的信息,你的微信之所以没有什么影响力,你的文章之所以一直改来改去,最终得出的答案和疑问也只有一条——你的微信为什么没像病毒一样传播?

我们知道病毒式营销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小的机构就依靠一个小小的视频、一首歌、一个广告画面就做到了无处不在的感觉,当你的广告不用花多少钱,有人自动转发得无处不在时,恐怕你需要考虑的是要多买几个验钞机了。

但是病毒式营销为什么出现得这么少?为什么你的企业做不出病毒营销?那么,我们就要追溯一下原因了。

(1)你知道什么是病毒式营销吗?

病毒式营销意味着你的营销有感染力有传播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尔·麦格劳就曾经说过:“某个信息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并最终扩散到了数百人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被不断传递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病毒,对人类或电脑来说都是。”

雅虎公司的研究人员曾经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评测,然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推荐链所产生的采纳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此外,即使是在起推荐作用的情况下,也一般只能够是在几个突出的个人的一个狭窄维度之内。所以病毒式营销的工作定义应该是运营者找到一种通过少数的联系人来创造大量浏览的方法,如果是多数联系人创造的大量浏览的话,那么就不是用户的自主传播,而是你广告确实砸到位了。”

(2)病毒式营销绝对不仅只是单纯的物质刺激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的就是,那种比较敷衍的转发有礼的形式只是单纯的物质刺激而已,这些人转发了但是却对你产生不了什么意义。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病毒式营销是什么?物质也许是一方面,但绝对不会是全部的,你传递的也许是有趣的、感人的……总结一下说就是有刺激性的内容,就像洋葱一样,是会让你第一时间有反应的,这样的东西更能够让人传播,但是仅仅是刺激还不够,还达不到病毒式营销的要求,你还需要获得可以有效传播你的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注意力,你是一颗洋葱没错,但是我需要你做的是把你的皮剥开,让辛辣的东西在第一时间散发出来。

(3)病毒式营销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省钱

如果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病毒式营销是以很少的花费或者完全免费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不过,朋友,你要知道那些只是很多造梦者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一场有效的病毒式营销一定是会产生费用的,有可能还是在你没有意识到投入的时候就已经心甘情愿的把费用投了出去,脑白金的病毒式营销是建立在一个资金帝国的基础之上,起码要刺激一个人需要三番两次的,你又不能一拳打到顾客的脸上来吸引人注意,所以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是一定有的。

现在我可以总结一下了,在“粉丝”和转发的方面上人人都想有更多的转发量,但是真正做到的人不多,我需要跟很多运营者说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营销都是一场赌博,只不过有的人赢面稍微大一些而已,我来说说我关于病毒式营销的一些理解和建议吧,我想这也许会对你有一些用处:

(1)不要以为自己的内容足够有趣了,你还差得远!

我们在拍摄一些广告找群众演员的时候,未必都找那种明眸善睐的人,而是或多或少有一些兼顾,高矮胖瘦都会上来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人喜欢漂亮的,也有人不希望在广告里看到比自己漂亮的,还有人喜欢看着稍微矮胖一些可爱一点的,所以你要想到你所带来的并不是针对于某一个人的营销,你的刺激必须是多倍的。就像肯德基的川香鸡腿堡一样,喜欢鸡腿堡的人不会因为有辣椒而排斥它,而喜欢辣椒的人会特别钟爱它,这就是多重的刺激了,只不过这个道理稍微有些粗而已。所以我对于病毒式营销的要求是,不光要独特,而且也要新奇。你的独特如果没有在正确的频道上,那么也就不存在新奇了,六只眼睛的虾和曹操的坟都很独特,但是与我相关得太远,所以在我的认知领域里面并没有认为这有多么的新奇。

(2)口口相传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太长

一般我们身边比较容易传播的是什么?我相信一定是“谁和谁搞到一起去了”之类的信息。一方面是因为负面的传播远比正面的要快,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怀疑主义,不过你要记住一件事,一定要保持一个平衡,我们必须承认争议可以推动关注点,但是一定不能做得太过火。

还有,我需要重点提到的是,你传播的讯息一定是简短的,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有一定完整长度的视频、文章等通常在微信上都不会传播得特别广,因为你一定要清楚你的微信受众的注意力跨度是很短的。就像新华社的简讯一样,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件事情是要比煽情来得容易得多。所以我认为,想要有好的传播,你的讯息简短是有必要性的,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一般都不会太长。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杜蕾斯的有效传播的确是建立在一个话题点上,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基础,那就是一定要付费去做一些推广。无论你是想让一些“名微”转发你的内容还是想让自己的话题出现在一些论坛社区的主要位置,这都是要花钱的。时间、金钱、创意这三者的结合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传播。好的创意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投入更多的金钱可以节约时间和弱化创意,大量的时间能够丰富创意和优化金钱投入。不过我们自己来说微信是一个流行性的营销工具,你真的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耗费吗?所以在加强你的传播创意的同时一定记得有金钱的投入,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免费的午餐,你所看到那些传播比较广的段子也必然有着幕后水军在推广。

“粉丝”怎样才能够转化成你想要的业绩

现在很多经营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传统的商业经济一定会过渡到“粉丝”经济,未来很多的经营一定是靠着微信“粉丝”来吃饭的。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一些先知先觉者真的在微信刚刚流行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自己的“粉丝”群体,现在更是很多的自媒体微信平台在发力做着营销。

在一些企业中也不乏好的微信运营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战略或战术成功地吸纳了很大一部分的“粉丝”,但是“粉丝”的数量在那摆着,就是不知道“粉丝”如何变成真金白银的业绩。

多数微信公众平台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把“粉丝”聚起来容易,但是让“粉丝”掏钱是真难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场?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分析:

(1)微博,一块已经风干的面包

很多企业在微博刚刚出来的时候赚了不少的钱,但是现在的微博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一个媒体的属性,这一点在马航事件上就能够尤为明显地体现出来。那么这种强媒体的属性就决定了一件事情,微博信息自上而下传播很容易,但自下而上反馈就很难,这就造成了一个上下信息传输地不对称,这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现在微博的很多“粉丝”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没有存在感就会造成“粉丝”的流失。社交媒体最怕的就是无法将“粉丝”的个性化完全彰显,这一点人人网的例子大家都看得到,最后强广告和一些信息的推送,导致大家直接转移到其他的平台上面去了。

移动营销端最害怕的就是信息的单向传播,如果一直是单向传播的话,那么莫不如去看一下新浪新闻更好一点。信息的单向传播,明星的交流障碍,这种不平等的互动以及一些“僵尸粉”的贩卖,会让人难以产生真实的消费,微博这一块曾经很好吃的面包现在已经被风干掉了,也许再过不久就变成一块硬骨头。

(2)微信,收入源于需求

微信的沟通相对是对等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层级的朋友,那基本上也很少会在联络人里面出现,至多的差距也就是公司的老板和手下的员工,这种差距并不是像明星和普通“粉丝”的那样,所以微信的朋友圈不会像微博那样居高临下俯首众生。

我要提到的是,沟通是否顺畅是引导需求的重点,有很多人指望行业名人或者明星这种微信来登高而呼,希望产生冲动型的消费,但这种消费的频次和持续性是很差的,都是基于一个短期内的效果,不确定能否形成持续稳定的口碑扩散传播。

所以我对所有的微信运营者都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加强“粉丝”间的互动。微博“粉丝”之间能够进行些许的对话,但微信的公众平台则考虑到隐私,“粉丝”之间完全不认识,更不用谈彼此的互动了。

目前从微信的技术而言,并没有打通“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交流屏障。但是可以确认的是,不管“粉丝们”的意见如何,只有不停地碰撞才能够产生需求和机会。

现在大家的做法是,运营者提供一些内容,收集了一批“粉丝”,但是你要注意这些“粉丝”是听众和看客。如果你指望着这种的互动就能够产生业绩,直接增加收益,那么我觉得这太过简单粗暴了。

我觉得微信的内容是一个圈“粉丝”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运营者思路需要变换。你需要用你的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出一个社区,社区里面有管理员,也就是提供内容和微信公众平台方向的人。

在这个社区里面,个体之间要能够交流和分享,所以我认为这不能仅仅局限于“粉丝”和运营者之间的互动,还要有“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个体的兴趣和分享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需求,也能够让社区的发展更加健康。

我们承认微信是不会让你的“粉丝”相互间交流的,但这仅仅是技术上的限制,你依然可以像星巴克一样把大家都聚集在一起,通过微信让你的“粉丝们”在你的店里进行互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想把“粉丝”变成业绩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只能是一个空想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沉浸在那些点赞、转发和“死粉”的数量上,如果你的微信不能够带动别人到你的店里,那么你有50亿的“粉丝”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营销就像谈恋爱一样容不得半点敷衍,等你明白这点的时候、开始用心去做的时候,自然你就会做出一个好的微信。

原创文章,作者:浪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t85.cn/weixin/3168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606678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